噩耗传来时,正疾驶在北部米格迪姆的高速公路上,这儿是大选中的利库德大本营。使馆孙武官和吴参赞先后打来手机说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挨炸了,我们震惊愤慨。我立即想,虎子平安吧。夫人当时差点脱口而出:虎子他们别出事,她怕不吉利没说出。心头沉重,一片沉寂。几分钟后,手机又响起,吴参赞沉痛地说,光明日报驻南记者夫妇双双遇难。刹那间不知汽车是怎么开的。
赶回使馆,还希望这不是真的。但白纸黑字和电视报道是真实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回到记者站,立即拨国际部。柴野接的电话,只闻咝咝的越洋线路杂音,我们都不知如何开口……
几天了,虎子、朱颖的腼腆和灿烂笑容一直在眼前晃动。在本报24个驻外站里,虎子夫妇最年轻,而且是唯一新婚不久、还没有孩子便出征前线的记者。然而,他们却先走了,这叫我们如何不分外悲痛。西方统计,记者是死亡率最高的职业之一,也曾耳闻目睹驻外同行受伤、遇难,但虎子和朱颖却是在风华正茂时倒在罪恶的导弹下,这怎能叫人不愤慨。
人们的珍惜往往在失去之后。虎子从迈进国际部到成为优秀驻外记者的足迹历历在目。国际部同志很快就都喜爱上这位谦虚、实在的小伙,大家叫他虎子,尽管这和他单薄的外形不相称。他很快成为夜班主力,默默地一上就是5年。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以色列,听到他细声慢气的声音就感到可靠放心。虎子走了,我们格外痛心怀念,他的江苏口音,他的内秀腼腆,他的踏实。虎子没有豪言壮语和做作,只是认真平凡做事。
或许,他够不上眼下流行的所谓开拓型人才,但谁能不承认他在炮火中开拓的不正是中国记者的风采和骄傲。
认识朱颖是在一次国际汽车展的报道和广告合作,那时的新闻界似乎对广告部门还有些偏见。然而,朱颖的才华使人们刮目相看。后来,虎子腼腆地介绍说:老陈,这是我的朋友。我笑着说,我认识朱颖比你早,朱颖连找朋友都有艺术眼光。
科索沃危机为虎子带来了实践磨砺和大放异彩的机遇。作为驻外记者,我很清楚那一篇篇铁肩担道义的报道是如何呕心沥血赶出来的。我深为他身体长期紧张运转和安危担心。给他拨过了几次电话,但都不通。
虎子、朱颖走了,那么突然。使馆、兄弟新闻单位和留学生闻讯,纷纷表示慰问、哀悼。几位中国记者起草了一份联合抗议声明,美联社和当地媒体摘发报道。400多名中国留学生在特拉维夫的美国使馆和耶路撒冷的美国领馆前示威抗议。鲜艳的五星红旗、横幅、标语、从本报网上下载的虎子和朱颖照片以及此起彼伏的国歌、口号,同仇敌忾,在场的每个人热血沸腾,深感中国人的自豪。南斯拉夫人闻讯也赶来参加示威。美联社和CNN电视、电台和报纸报道了现场。
虎子、朱颖走了,照片传播全球,身后掀起高涨的爱国热忱。网上看到本报记者翟惠生、杨政从南发回的报道,亲历炮火的战地日记续篇醒目地宣告,中国记者是好样的。
一看虎子、朱颖的遗照就难过,青春年华不该这么早陨落。人的生命力是顽强的,虎子、朱颖的青春迸发出灿烂风采;生命又是脆弱的,虎子和朱颖在睡梦中突然离去,生死只隔张纸。虎子和朱颖重如泰山,英名光芒四射,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不朽的中华魂。
虎子,朱颖,……今天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请代我们送上一束鲜花……